近年來,盱眙縣積極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用“繡花功夫”把實事辦實,不僅打造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也讓村民們打心里暖起來。
挨家挨戶走訪,確定農房改善項目具體方案。農房改善是惠民利民的好事。把好事辦好,民意是“風向標”。農房改善項目的實施應該在哪里選址、布點,村民最有發言權。該縣采用尊重群眾意愿,挨家挨戶走訪的方式,兵分多路邁開“鐵腳板”劃片區串門,最終形成一致意見。該縣馬壩鎮街南小區的規劃設計采取新建住房與改善舊居相結合的理念,以保護傳統村落自然肌理、建筑特色為前提,聘請專業設計單位設計出60.68平方米、89.88平方米、129.82平方米、145.1平方米共計4種房屋規格,建筑整體風格為白墻灰瓦,周邊綠水縈繞。目前,一期總投資約3300萬元新建的80套總計8000平方米新居,已經交付使用,二期規劃建設的48套改善住房,也已經實現主體竣工,村民今年底將喬遷入住。
圍繞天然水系打造特色景觀帶,因地制宜滿足村民需求。街南小區新農房投入使用,該縣還圍繞周邊天然水系,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打造水系節點、疏浚水網河道,新建環湖健身馬路、標準化籃球場等配套設施。投資100多萬元新建總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西瓜廣場、慢行步道、街南花海,是當地在農房改善過程中變“盆景”為“風景”的又一大手筆。其中,慢行步道采用彩虹小道與磨盤幽徑相結合,標志、標線、標識鮮明,不僅實現了路田分家、路宅相接,為百姓出行帶來了便利,還成了周邊群眾每天散步休閑、慢跑健身的“打卡地”。
特產西瓜迎來科技產業園,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農房改善,“宜居”是出發點、落腳點,是“開鑼戲”,“宜業”則是“后半篇文章”。該縣結合本地特產“馬壩西瓜”種植傳統優勢,因地制宜“嫁接”出的占地面積800畝的高橋西瓜科技產業園。根據規劃,高橋西瓜科技產業園將陸續配套西瓜產業服務中心、電商中心,新建連棟大棚、產品交易大棚,配套上馬冷庫設施。目前,已建成核心區連棟大棚、單體棚300畝,預計到今年年底,連棟大棚、單體棚面積還將再增加300畝。之后,還將以現有街南核心區為中心向東拓展,800畝產業園種植以蘇夢等系列為代表的西瓜品種,每年可種植春、夏、秋三季,通過合理密植,充分利用空間,使每畝地栽植瓜苗株數提高到目前的2倍,提高畝產量。
打造長效管理模式,讓美麗鄉村成為每個人的“家”。繪就農房改善“工筆畫”,三分靠“建”七分在“管”。該縣以街南小區治理為重點,建章立制打出一套“連環掌”。通過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實行責任包干工作機制,對環境衛生達標“優等生”的,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對環境衛生“臟、亂、差”的不留情面加以通報甚至曝光。在此基礎上,還實行保潔員、網格員、社區干部“三位一體”工作制,開展日常巡查,早發現早清理,時刻保持環境整潔,形成長效管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