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鮑集被市里列為重點扶貧鄉。從1995年開始,鮑集把灘涂開發作為興鄉富民的重點工程,大力發展螃蟹養殖,農民人均收入從1994年的不足400元,到1998年增長至3080元。21年過去,退圩還湖,鮑集人養蟹從外湖轉戰到內塘;鮑集鄉變成了鮑集鎮,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8683元。其間,在這片土地上,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靠湖吃湖闖出富民路
鮑集鎮地處盱眙縣西部,位于洪澤湖南岸,淮河穿境而過。盱眙鮑貢蟹養殖出口基地緊鄰洪澤湖。4月,蟹苗長成了小螃蟹,蛻下了第一茬殼,十來名農戶忙著把小螃蟹分出公母,從育苗塘移到精養塘。“家里的稻田流轉了,平日里就在這里打工,一年能賺五六萬。”60歲的胡澤奇笑著說。該基地常年聘用當地100多名五六十歲的剩余勞動力,帶動他們一起增收致富。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銷售不太好,僅有8000萬元。今年按照現在的勢頭,預計能超過1個億。”盱眙縣蘇合鮑貢水產品銷售合作聯社理事長楊亞保守估算著。
21年過去,退圩還湖,從外湖轉戰到內塘,鮑集人把螃蟹養殖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精。“把蛻第一茬殼的螃蟹分出公母,然后投入精養塘里養殖,還是第一次這么做。這樣公蟹可以養得更大,上市也早,又避免了打撈時連同母蟹一起打撈上來的麻煩。”楊亞指著不遠處的精養塘說。精養塘里,長勢良好的水草隨波搖蕩。相較一般的塘口,精養塘的水質更好,站在岸上遠遠能看見水里的螃蟹。
作為鮑集第一批養蟹人,黨員楊亞帶動300多戶農戶成立盱眙縣蘇合鮑貢水產品銷售合作聯社,在鮑集、管仲、淮河三鎮承包了6萬余畝蟹塘,并注重打造品牌。2012年,他們在國家工商總局為螃蟹注冊了“鮑貢”商標,該品牌螃蟹暢銷南京、無錫、常州、上海等地,遠銷歐美多國。
鮑集的螃蟹,有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養螃蟹的鮑集人富了,曾經打工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紛紛回家承包內塘養殖螃蟹。“這兩年全鎮有1000多名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養蟹創業。”鮑集鎮農村工作和社會事業局局長劉艷龍說,現在養螃蟹一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還方便照顧老人、孩子,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砂土地上的無邊春色
新遷村在鮑集鎮的西邊,春日里,元胡花開得正艷,一望無垠的紫紅色在田野里延伸。5月迎來收獲季,58歲的王萬思站在田邊,眼里閃爍著光芒,笑容正在他的嘴角慢慢綻開。“4年了,今年第一次畝產超千斤,第一次畝純收入超千元,能達到2000元以上!”老家的田里,有了新的“金疙瘩”。
這里的土地,因為砂粒含量高,以前只能種玉米、黃豆、花生等經濟效益不高的農作物。“周邊人都富了,老家人這么多年卻沒有多大變化。”王萬思原任省軍區后勤部副部長,讓家鄉人富起來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他利用各種人脈資源,多次請專家看土壤、找項目,最終確定引進元胡。
2017年一退休,王萬思就回到家鄉,拿出全部積蓄,先流轉200多畝土地試種元胡。“第一次種,沒經驗沒技術,畝產只有600斤。”但想到要為鄉親們探索一條新的致富路,王萬思沒有退縮,他從河南鄲城、江蘇南通請來專業團隊,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們繼續種植。“經過兩年的摸索,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從播種、收獲到晾曬,都實現了機械化。”流轉的土地從新遷村一個村民小組的2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4個村3000多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元胡種植基地。
“一下子就奔小康了。”75歲的王算章是新遷五組的村民。以前自己承包了8畝地,一年兩季收入只有8000余元。2019年土地流轉給王萬思后,他就在元胡地打工,除草、噴水……“從8月干到來年5月,能掙大約25000塊錢呢!”像王算章這樣在元胡地里勞作的村民有兩三百人。
現在,王萬思有個新愿望——等畝產達到1500斤時,號召更多村民一起種,一起致富,形成產業化。“那個時候,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
綠色田野升起新希望
如今,圍繞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鮑集鎮逐步形成沿淮蝦稻、沿湖水產、中部藥材果蔬的總體產業布局,全鎮發展蝦稻共生約8萬畝、螃蟹等水產養殖約3萬畝、規模蔬菜1200畝、中藥材4000畝、葡萄300畝、碧根果200畝。
增長還在繼續!楊亞盤算著把現有90畝育苗塘擴大到400畝,帶動更多養殖戶加入合作社,培育效益更高的優種蟹。“王萬思的元胡地今年底規模將達到5000畝,再建設一座現代化晾曬廠,做精細化包裝,從低端的種植往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楊亞說。
在特色農業不斷發展的同時,鮑集鎮的農業也正向著更多元的方向前進。
“鎮子里養的豬,今年將住上樓房。”劉艷龍介紹,投資20億元的正邦生豬養殖全產業鏈項目已經簽約,下半年有望投產,采用樓房養殖的模式,將形成50萬頭生豬的年產量;江蘇大庭昌禾香糧油有限公司在6個村投資建設稻谷收儲中心,進行稻米深加工,可為農戶增加一至兩成收入;砂土地上也迎來好消息,來自河南的大戶將流轉土地種植紅高粱,進行釀酒深加工,不久的將來,成片的青紗帳有望成為鮑集的又一大亮點……
新的希望不斷涌現,如今的鮑集,處處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