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施河鎮位于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淮安區東南,是“中國教具之鄉”、全國重點綜合改革試點鎮和江蘇省智教樂享小鎮。全鎮地域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年農業總產值8.3億元,主導產業為稻米和蔬菜,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2萬元,高于淮安區平均水平10%以上,施河鎮于2019年承擔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
二、項目總體情況
(一)承擔主體
蔬菜產業:以江蘇百斯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灌村、雙福村為承擔載體,建設綠色高效蔬菜基地。
稻米產業:利用楊橋村、魯趙村、高壩橋村等優質稻米基地為依托,建設集生產、加工、服務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機具倉庫、烘干房及晾曬谷場。
(二)實施內容
1.蔬菜基地。主要新建15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10000平方米的雙層連棟大棚、圍網及智能化項目;購置自動苗床、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系統;新建全自動蔬菜、凈菜深加工生產線,配套建設內部道路、橋梁等輔助設施,開發果蔬產品直銷APP網絡銷售平臺、物聯網信息系統,組織開展技術展示培訓等。
2.稻米基地。利用魯趙村、楊橋村、高壩橋村等優質稻米基地為依托,在楊橋村建設集生產、加工、服務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機具倉庫、烘干房及晾曬谷場。
三、項目完成情況
為確保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順利實施,特成立區、鎮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加強項目管理和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確保項目實施成效。按照實施方案,所實施的項目已全部竣工。鎮產業強鎮工作領導小組對產業強鎮所建設的8個項目進行驗收,并一致通過了驗收。明確了項目建成后的資產所有權歸屬,簽訂工程管護責任書。烘干廠房機具庫房項目已通過鎮三資平臺出租,年租金13.7萬元,由楊橋、魯趙、土樓、高壩橋、孫李、成灌等6個村收益,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主要做法
(一)以共建共享為目標,打造融合發展新質態。項目立項以來,先后成立區、鎮兩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領導小組,強化區鎮聯動、明確部門分工、注重精細化管理,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規范項目建設流程、嚴格過程性考核,全力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力保障推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工作,實現共建共享新質態。
(二)以產業融合為導向,增強鄉村振興新動能。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采用“企業+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品牌+市場”新模式,構建起“從農田到餐桌”產業鏈,秉承“從種子到筷子”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齊心協力營造氛圍,轉型升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
(三)以示范項目為抓手,推進產業融合新跨越。聚焦主導產業,依托淮安區百斯特中央廚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施河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優越資源要素,整合項目資源,統籌項目資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激活一方經濟,帶富一方百姓,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五、發展成效
(一)產業規模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以統一規劃、集中區域,分塊實施,集基地+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公司+農戶的形式,逐步推動蔬菜、稻米產業規模發展,全景式地推進健康食品生產和綠色食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2020年全鎮新增千畝蔬菜基地1個、新增千噸糧食烘干加工儲藏基地3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家庭農場(合作社)新型主體13家,新上電子商務平臺果蔬產品直銷APP平臺1個,建設物聯網系統信息平臺,新上全自動果蔬、凈菜深加工生產線1條。
(二)示范輻射不斷帶動。以“一村一品”為抓手,立足于資源特點,因地制宜,找準扶貧的切入點,優質稻米產業、蔬菜產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適度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80%以上;積極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使蔬菜、優質稻米等支柱產業在全鎮29個行政村中分別形成“脫貧板塊”,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建成后可帶動該鎮1500多農戶參與到蔬菜和優質稻米產業中,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0多人就業,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三)綠色發展不斷彰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廣綠色物化產品和技術模式。2020年推廣扶持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有機肥等新型綠色物化產品3.1萬畝,推進智能化集中布點育秧520畝。突出稻田綜合種養1900畝、推行溫室立體種植等綠色高效技術模式3項;2020年成功創建了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水稻)示范基地,建成10里岔溪河果園綠廊風光帶;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管,每月抽檢合格率均達100%;鼓勵和引導企業爭創知名品牌,認證了“星星茄子”“星星青椒”“淮林印象”等綠色食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注冊“百斯特”“杰翔”等品牌商標。
(四)利聯模式不斷創新。在探索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創新性地提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企—村—民”合作模式,有效調節農村矛盾。目前,江蘇百斯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成灌村、雙福村簽訂訂單農業1532畝,充分保障了農民、村集體、企業的各自利益,達到三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