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市委書記史志軍、市長顧坤調研推進白馬湖洪金斷面水質達標工作。史志軍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近日召開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推進會要求,守牢“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走出生態與經濟“雙贏”之路。
白馬湖(洪金國考斷面)綜合整治及水域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建設入湖河口生態緩沖凈化、湖泊水生態修復工程等。史志軍乘船來到湖區,查看斷面浮船站,聽取綜合整治、生態修復、主要指標分析、上游污染源排查等情況匯報,強調要舉一反三、以點帶面,深入排查、加強監測,探索推進蘆葦等水生植物再利用,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更為精準有效地解決好“環境治理系統性夠不夠”的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桃園河入湖河口生態緩沖凈化工程,主要利用河口水面空間和退漁還湖保留的魚塘塘埂等,建設194萬平方米濕地,通過濕地的生態緩沖凈化功能,提升入湖水質。史志軍聽取了濕地工程總體布局等情況匯報,指出要嚴格把好施工質量關,建立完善監管體系,為區域水系水質提升提供保障。在岔河鎮南街村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和四圩漁場尾水達標改造工程現場,史志軍詳細了解建設進度等情況,他說,鄉村振興首先要把生態本底保護好。生態農業是戰略性工作,不僅是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是管理體系的改變;既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也能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發揮著農業、生態、節水、景觀、旅游等綜合效益。要按照“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可增效”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持之以恒向前推進,不斷提升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形成更多先導性示范和制度性成果,探索“三農”工作協同發展道路。史志軍來到岔河鎮污水處理廠,實地察看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項目進展情況,指出要全面排查檢測污水管網,確保污水收集處置到位。
調研期間,史志軍強調,要強化抓整改的工作要求,尊重科學、系統思考、實事求是,明確整改目標、整改時限和整改措施,掛圖作戰、清單管理,以最嚴紀律形成整改工作閉環,確保整改經得起檢驗。要堅定不移落實“三個千萬不能”,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環境修復自凈能力持續提升、環境質量持續變好。
市委常委、秘書長徐子佳,市委常委、副市長董國喜,市政府秘書長馬乃駿參加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