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營商環境建設的工作要求,漣水縣深入踐行“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理念,打造“漣快辦”4.0服務品牌,以“四最”營商環境為目標,奮力開創漣水高質量跨越發展新局面。
一是聚焦打造活力充沛的投資環境。做優全鏈條精準服務。常態化落實“減材料+免證照”極簡申報、“并聯審+容缺辦”極速審批、“全鏈幫代辦”極優服務“三極”工作機制。擴大項目審批全生命周期應用覆蓋面,由二產項目向一、三產項目拓展,推動更多項目實施“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建成即驗收、竣工即交付”“四即”快速審批模式。強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豐富營業執照和營業主體身份碼(企業碼) 在準營、社保、金融等高頻涉企政務服務領域應用場景。深入推進低風險項目告知承諾制審批,聯合驗收等機制應用。推廣不動產登記綜合受理、隨機派件、不對應審核模式,促進登記業務標準化、登記辦理均衡化,減少辦理時間。將臨時用水、用電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實現開工前手續“一體化”集成辦。為企業提供勞動用工指導服務和法律政策咨詢。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健全小微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機制,實現企業內部糾紛預防和自主化解;全面實施勞動仲裁案件繁簡分流,提升仲裁辦案質效。深化項目審批并聯服務。對“拿地即開工”的重點項目實施動態管理,提升在儲備、培育、實施過程中的協同水平。在具體推進“拿地即開工”過程中,充分利用項目策劃生成和土地出讓階段,分析研判項目推進可能存在的難點、堵點,涉審部門提前介入,積極開展用地、規劃、圖審、環評、能評等方面工作指導,落實同步審查、聯審聯批協同機制,保障經營主體取得土地及五證申請材料齊全后的3個工作日內實現“五證聯發”。構建土地要素保障體系。儲備10個以上超500畝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形成5~10個可以承載億元以上項目的整體盤活方案。全面推行工業“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供應模式,為項目提供菜單式全流程服務。盤活低效閑置土地,全面推廣產業項目退出機制,綜合評價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水平。
二是聚焦打造親商安商的人文環境。探索完善服務企業工作政企交流機制。分層分類組織服務企業工作交流會,聽取部門服務企業實績和涉企檢查情況。推動各類營商服務單位主動到一線服務項目和企業,實打實幫助企業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完善“157”工作機制,緊盯項目招引、審批、建設、投產各環節,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收集問題、分析問題,一般問題當天解決、重要問題由承辦部門5個工作日內答復、解決難度大的問題提請縣領導研究解決,確保所有問題在7日內予以反饋到位。深化“一企來辦·未訴先辦”12345熱線機制。全力打造“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親商愛商安商的發展環境,暢通企業需求直達渠道、明確工作責任,實現“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快速解題。通報正反典型案例和12345涉企需求辦理情況,定期梳理分析12345熱線涉企訴求,推動解決企業反映的問題,對疑難復雜問題上報縣主要領導會辦。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轉變,從源頭減少訴求量。建設12345“熱線百科”,依托熱線直接面向社會公眾,及時傳達國家規章制度、解答政策疑問、促進執行落實。推行上門幫代辦、全程幫代辦和重點幫代辦定制化機制,實現服務企業營商服務專員和12345 熱線政策服務專員雙服務模式。優化營商環境治理。依法依規整治涉企網絡“黑嘴”,處置集納負面信息行為,堅決打擊造謠抹黑企業和企業家、從事虛假不實測評、詆毀產品服務質量等行為,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分級分類建立、運營重點產業專利組合或專利池,推動專利技術在中小企業轉化實施。加強對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持續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產品創新。
三是聚焦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降低企業要素成本。落實各項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完善“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政策找人”落實機制和“紅利賬單”推送機制,豐富拓展宣傳輔導、精準推送服務場景,確保應享盡享。建立稅費申報環節分類精準輔導和信用預警提醒機制,從源頭減少納稅人失信風險。發布政府性基金目錄清單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動態調整全縣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涉企行政事業性和口岸收費目錄清單。持續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重點清查全縣交通物流、水電氣、金融、行業協會商會及中介機構等領域違法違規收費,切實降低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延續實施穩崗返還有關政策,暢通失業保險經辦渠道,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及其職工享受政策紅利。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打造人才集聚地。創優人才發展環境,落實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住房補貼、返鄉探親、子女入學等優惠待遇;進一步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兌現產業人才引進獎補,落實好產業人才舉薦機制,重點考量人才技術能力、實際貢獻、企業認可、社會認同等因素,提升人才服務供需對接精準度。建立職業技能等級和專業技術職務雙向比照認定制度,建立健全培養與使用相結合、評價與激勵相關聯的專業化人才發展機制。聚焦重點產業強化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保障企業落實技能人才職業等級評價自主權,支持不少于10家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提升企業證照辦理便利度。拓展“三聯”事項,將更多許可事項納入證照聯辦聯變聯銷改革范圍。創新服務載體,積極推動將證照聯辦聯變聯銷納入企業遷移登記、個轉企登記、企業信息變更、企業注銷登記等一站式服務,提升企業證照辦理便利度。貫徹落實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環保、衛生、安保、質檢等領域為重點,深入清理市場準入壁壘。規范招標投標管理。鼓勵引導合理使用綜合評估法、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落實政府采購中小企業價格扣除優惠政策,保障各類企業平等參與政府采購。
四是聚焦打造精準普惠的政策環境。強化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深化財政獎補集成服務改革,加快推進服務集成,建立惠企政策直達機制。對于新出臺的惠企政策,在3日內發布至“一企來辦”平臺,推動“一企來辦”成為涉企服務總入口。通過“政策演算器”輔助企業測算獎補條件。拓展政策歸集、解讀等渠道,統一標準、統一要素,強化政策精準推送,加快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直達基層專區,推進“蘇在線”系統數據應用。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發揮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單列外貿板塊,加強外貿、科技等重點領域小微企業支持,努力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積極落實小微企業續貸政策,將續貸政策階段性拓展至中型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對符合續貸條件的貸款做到“能續盡續”,有效緩解經營主體資金周轉壓力。加強普惠金融政策宣傳,推進銀保企常態化對接,探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持續跟蹤監測機制,以金融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完善服務方式。
五是聚焦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同質量服務,打造最優服務環境,推進政務服務中心“一門辦事”提質增效。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強化“好差評”運用,進一步優化辦理流程,提升企業群眾辦理滿意度。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推進政務服務窗口工作人員一體化建設,在職業管理、薪酬福利、人員考核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提升政務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服務質效。推進縣級政務服務中心“高效辦成一件事”專區標準化建設,各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設置“高效辦成一件事”專窗,實現“一次提交”辦事申請、“多端獲取”辦理結果。聚焦企業群眾關注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推動實現更多“一件事”高質量實施。強化數字賦能,拓展“邊說邊辦”政務服務模型場景應用。深入推進“基層高頻事項一平臺辦理”。完成鎮(街道)、村(社區)“基層高頻事項一平臺辦理”全覆蓋,根據基層便民服務中心(站)實際和企業群眾辦理需要,擴展民政、衛健、殘聯等部門事項,實施基層事項“免證辦”、村級證明“云開具”,實現基層一個窗口、全科服務。推動政務數據協同應用。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開設遠程虛擬窗口運用遠程身份核驗,聚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深化跨區域服務。依托政務服務旗艦店、政府網站等提供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中介服務機構資質資格要求等查詢服務,引導符合條件的中介服務機構“零門檻”“零限制”入駐,為申請人“找中介”、中介服務機構“找項目”提供便利。
六是聚焦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堅決遏制亂檢查。嚴格限制涉企檢查范圍,對各行政執法單位調整后的涉企行政檢查事項清單、行政檢查主體資格,依法進行確認并向社會公告,凡未經公告的不得實施。開展掃碼入企備案監督,開展專項檢查和個性檢查時,執法單位須向縣司法局備案,推廣“綜合查一次”“掃碼入企”工作,推行非現場執法檢查模式。完善涉企行政執法違法行為投訴舉報處理機制,通過12345熱線收集行政執法問題線索,拓寬行政執法監督渠道。強化涉企法律服務供給。開展營商環境普法宣傳,深度解讀相關法律法規。組織高水平法律服務機構為制造業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通過法治體檢、法律政策宣講、免費咨詢等方式協助企業提高依法經營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建立“輕微違法免罰”清單,對縣域小微企業探索“預防為主、過罰相當”監管。優化問題閉環處置機制。健全問題和線索梳理交辦機制,著力清除阻礙營商環境優化的頑瘴痼疾。強化部門聯動協作,加大對損害營商環境典型案例通報曝光力度。加強行政審批“不同意”事項報備制度落實,嚴格執行“不同意”事項報備程序,積極推動“不同意”報備制度與“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和政務服務熱線“不同意”事項的機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