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盱眙縣聚焦群眾和企業需求,創新構建“分類施策、場景延伸、資源整合”的“法律集市”服務體系,有效解決基層群眾與企業的急難愁盼法律問題。截至目前,開展“法律集市”活動105場次,提供法律援助13次、法律咨詢784次,成功調解矛盾糾紛313次,引導司法鑒定2件。
精準分類施策,實現法律服務供需適配。該縣統一規劃“法律集市”服務內容與主題,建立“群體+時段+領域”三維定制機制,確保法律服務精準匹配差異化需求。在群體分類方面,面向企業重點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工傷保險條例》及合同風險防控等專題服務,結合典型事故案例與經營糾紛以案釋法,幫助企業筑牢法治經營防線;面向農民工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婚姻家庭、遺產繼承、工資追索等高頻需求,同步強化防詐騙、贍養撫養等民生法律知識普及。在時段與領域適配方面,緊扣時節熱點與縣域產業特色設定活動主題,例如在龍蝦產業旺季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解讀活動,實現法律服務與需求場景同頻共振。同時,針對婦女、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個體訴求,安排法律顧問提供“一對一”精準指引,從投訴維權流程指導、遺囑訂立要件解讀到房產分割方案建議,全方位回應個性化法律需求。
創新場景延伸,打破法律服務時空限制。該縣突破傳統固定設點模式,通過“流動化+場景化+全域化”拓展“法律集市”服務邊界,實現普法服務“無死角、全覆蓋”。推行“流動法律集市”模式,針對農貿市場改造、鄉村集市等場景,采取“借攤設點+沿街走訪”方式,在不影響經營的前提下開展法律服務;聚焦老年人等行動不便群體,在中秋節、重陽節等節點將服務搬進景區、社區,上門解答贍養、防詐騙等問題。打造“場景化普法陣地”,結合盱眙縣第一山、鐵山寺景區文旅特色,在游客集散區設立“法治文旅”宣傳點,通過“景區違約維權”“游客受傷索賠”等鮮活案例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深化“四進”服務機制,推動“法律集市”全面進駐社區、校園、企業,開展家庭贍養糾紛調解、企業“法治體檢”、種植戶購銷合同審查等活動,全年通過“四進”模式調解糾紛80余起,實現法律服務與基層場景深度融合。
整合優質資源,強化法律服務專業支撐。該縣堅持“專業力量主導+多方協同參與”,通過團隊組建與跨域協作,全面提升“法律集市”服務質量與效率。組建多元化專業服務團隊,整合法律顧問、普法志愿者、鄉鎮綜合執法辦等力量,明確分工協作機制。積極推廣“都梁e企盾”“盱e援”小程序,實現政策查詢、法律咨詢“掌上辦”,有效解決企業“跨部門協調難、多頭跑辦繁”的問題,實現“線上申請、線下響應、快速處置”的服務閉環,大幅提升了法律服務的可及性與效率。建立跨所協作機制,打破鎮街地域限制,司法所聯合走進工業園區開展“盱力助企·和‘法’賦能”等專場法律集市活動,通過“講座+答疑+實操培訓”組合模式,幫助環保材料等企業完善合同條款、規避經營風險,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與服務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