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我市人社部門緊緊圍繞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健全“24365”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技能興淮”行動等重點任務,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5.6萬本。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達22.07萬人。
精準發力,掌握人才選用“主導權”
近年來,我市人社部門全面推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指導符合條件的院校、企業、社會組織等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支持企業特別是新招引的重特大項目企業,通過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業績評審、直接認定等形式培養、選拔、激勵技能人才。
在院校方面,鼓勵駐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面向在校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實現“學歷證書+技能等級證書”貫通培養。目前,全市共有18所院校面向在校學生開展技能評價,基本覆蓋院校主導專業,每年培養技能人才1.5萬人以上。
在企業方面,支持企業實施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在以技能人員為主體的規模以上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推動“什么是人才、如何評價人才”完全“由企業說了算”。全市共有62家規模以上企業常態化開展與生產崗位相關的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近3年全市企業自主培養評價技能人才1.39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79.5%。
在社會方面,嚴格按照規定遴選備案社會評價機構,全市共有7家機構面向登記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社會群體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涉及職業(工種)100余個。
放管結合,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
近年來,市人社部門高度重視評價監管工作,印發《淮安市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實施細則》,建立評價方案提前報備、評價過程現場督導、視頻監控全程錄像、疑點數據即時預警、定期開展評估檢查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實現“真授權、強監管”的有機統一。2024年,評價工作同步納入全市就業技能培訓監督體系,實現培訓、評價數據互通共享。
市人社部門規范開展企業評價機構、院校評價機構、社會評價機構遴選備案工作,壓實市、縣區人社部門和評價機構的主體責任。以企業為例,凡有意愿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并符合條件的規模以上企業,可向縣區人社部門備案開展企業自主技能等級評價。按照“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的原則,由企業對職工技能水平進行評價、發證并承擔主體責任,各級人社部門承擔監管責任。
今年以來,全市人社系統認真開展技能等級認定“以案促改”工作,推動評價機構由“小弱散”向“強集聚”發展。經審慎評估,我市先后取消18家機構的評價資質、注銷22本不符合條件的技能等級證書,有力保障技能評價工作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以賽促評,點燃人才發展“加速器”
在2025年“南京都市圈”職業技能競賽中,淮安選手奪得養老護理員項目一等獎、三等獎和互聯網營銷師項目二等獎,實現一等獎零的突破;在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國賽精選項目江蘇選拔賽中,淮安技師學院孫繼祥老師奪得“光電信息技術”賽項第一名,成功入圍國賽江蘇省集訓隊,創造了淮安選手歷史最好成績;今年,市人社部門緊密契合全市“7+3”先進制造業集群和“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征集發布《2025年度全市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項目目錄》共38項,分類開展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國防教育、物業服務等市級職業技能競賽……
圍繞貫徹落實《深化“江蘇工匠”培育工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近年來,市人社部門全力支持各有關部門(單位)、大型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職技院校等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提供技術支持。市人社部門在全市范圍內建立“競賽項目征集、競賽目錄發布、競賽技術支持、競賽現場督導、競賽質效評估”工作機制,健全“培訓提升+比武競賽+激勵獎勵”工作體系,每年通過競賽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2000余本,培養了近百名“淮安市技術能手”。
“十四五”期間,市人社部門積極配合地方軍事單位,組織實施基干民兵專業技能考核,精準摸排無人機測繪操控、汽車維修、網絡與信息安全等14個與遂行任務相匹配的職業(工種),通過現場演練、裝備實操、環境模擬等多種方式,累計為4000余名基干民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認定,取證率超80%,有力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組織開發盱眙龍蝦制作、洪澤小魚鍋貼制作、淮揚風味燒賣制作等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促進相關從業人員持證上崗,探索出一條地方勞務品牌建設的有效路徑。